檢視較大的衛星雲圖

   
 
  蝴  蝶  的  一  生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回上頁)

蝴蝶簡介
 
蝴蝶為『內生翅群』昆蟲,生活史分卵、幼蟲、蛹和成蟲四個時期,進行完全變態。蝴蝶的壽命,應從卵產下時算起,直到孵化為幼蟲,幼蟲化為蛹,羽化為成蟲,而成蟲再產卵為止。 這樣的生物現象稱為一個生活史周期,或一個世代。有些蝴蝶一年只有一個生命周期或一個世代,但也有不少蝴蝶一年可以完成兩個或三個以上的生命周期,亦即產生第二或第三代。成蟲在春季出現的稱為春季世代,在夏季出現的為夏季世代。一般春季世代身體較小,顏色較淡。蝴蝶是變溫動物,一般不能適應冬天的嚴寒,通常會停止發育和活動,以渡過不良的季節,稱為「越冬」或「冬眠」。
 

蝴蝶較多以蛹的狀態越冬(如鳳蝶、粉蝶),因此春暖花開時,便能在野外見到蝶舞翩翩的景象,也有以終齡幼蟲(如環蝶)或卵越冬的(如灰蝶),它們要等第二年新葉出來取食才繼續發育。以幼蟲、卵或蛹的越冬,有兩種不同的情形:一種是簡單的越冬,稱為「休眠」,只要天氣一轉暖,即能恢復活動;另一種叫滯育,是一定要滿足它由遺傳所形成一定低溫條件 後,才能解除滯育,繼續生長發育。

 
〈一〉卵
 
蝴蝶產卵,常單產於寄主植物上 (少數聚產),有的會產於寄主植物附近。 雌蝶產卵時,腹部會彎曲到背面尋找適當地點產卵,並用粘液粘附在枝葉上.大多產於葉背,這樣可防止日曬雨淋,及天敵的捕食。也有蝴蝶產卵於嫩芽、嫩枝、花和葉片的表面上。現象是雌蝶受寄主植物的化學物質的引誘,是一種趨化性的表現。例如紋白蝶在十字花科植物上產卵,是對十字花科植物中含有的芥子油的趨性。
 

 
 
 
蝴蝶卵的形狀、顏色、大小因種類不同而各異。鳳蝶科-卵較大,多為圓球形或半球形,表面光滑,無明顯的脊線或皺紋;粉蝶科-卵為塔形或砲彈形,有隆起的縱脊線和橫格線;蛺蝶科-卵有球形、近球形、砲彈形等多樣,一端或兩端略平,有明顯的脊線;灰蝶科-卵為圓扁狀、半球形,表面有很多凹陷;弄蝶科-卵形多變,圓扁形、半球形或球形。蝴蝶的卵都是直立式的,精孔位於卵的頂部,受精時精子由精孔進入卵內。
 
   
   
 

 
 
 
 
 
成蟲產卵量一般為50-200粒,當能夠獲得豐富的補充營養時,產卵量增加;當營養不足時,則產卵量減少。 卵是一個大型的細胞。最外面包有卵殼,是一種稱為「卵殼素」的蛋白質構成,具有保護作用;其次是卵黃膜, 內含原生質、卵黃和細胞核(卵核)。原生質和卵核是細胞的有生命的部分,而卵黃乃是它的營養物質,卵黃數量很大,充塞卵中,使原生質呈網狀分布在卵黃的中間。 卵黃隨幼蟲的發育逐漸消耗,乃至破殼而出,即稱為孵化
 

 
透明的卵殼成份含幾丁質,已受精之卵可透過卵殼看到內部胚胎發育。鳳蝶卵由黃色變灰色,胚胎發育完成時即變為黑色,此時幼蟲捲曲於卵殼內,孵化的幼蟲先咬破卵殼後爬出,大多會先吃掉部份或全部卵殼,卵殼中含有幼蟲發育所必須的營養成份。

↑top

〈二〉幼蟲                     
 

蝴蝶幼蟲身體大致呈圓柱形,由頭部及十三個體節組成。幼蟲體雖然一般較為柔軟,但身體表皮也是幾丁質的外骨骼,限制了它的繼續生長,因此每隔一段時期必須蛻皮,脫去那個不合身的舊皮殼,換上更加寬鬆的新表皮,所以每脫一次皮就見到幼蟲顯著地增大,幼蟲就長大了一齡。自卵出來到第一次蛻皮叫第一齡,在第一、二次脫皮間的幼蟲叫第二齡……。蝴蝶幼蟲一般蛻皮四次,就是經過五個齡期。若營養不良,幼蟲生長將會遲緩,蛻皮次數會增加。

 

 

 

 

各齡幼蟲體積增大,在頭殼的寬度上特別明顯。隨著齡期的增加,頭殼的寬度呈幾何級數遞增。因此可以根據頭殼的寬度來鑑別齡期,或知道某個齡期的頭殼寬度,推算其他齡期。隨著齡期的增加,幼蟲食量也猛增數倍以至數十倍。

 

 

頭部堅硬,略呈圓球形或半圓球形,它由左右兩大部分顱側區組成,每個顱側區的側面有個單眼及一短小的觸角。單眼只能辨別光線的強弱,而看不見東西,因為它不能形成影象,各個單眼的大小和排列,可作為幼蟲分類的特征。頭正面為三角形的唇基,額區很狹,在唇基上成“人”字形。口器咀嚼式,生在頭的下方。上唇前緣有一缺刻;上顎對,發達,有齒,齒的形狀、數目是種的分類特征;下顎、下唇與舌 合併成復合體,保留有下顎鬚及下唇鬚,中央有一突起叫吐絲器,是由下唇葉變成。

 

 
口器中的唾液線扮演吐絲的角色,由吐絲突起上的吐絲器排出。吐絲器有一調節器和導管,唾液腺產生的絲,由調節器經導管排出體外,遇空氣即硬化,幼蟲頭部擺動時,有導管選擇適當地點將絲黏著其上。幼蟲 吐絲有很重要的防護作用,尤其是化蛹過程,若無絲固定蟲體則無法蛻皮,幼蟲身體柔軟,活動性不高,是捕食者之攻擊目標,為了自衛,幼蟲有許多構造和習性,具偽裝和警戒等作用。
 

 

頭部後三節是胸部,即前胸(背上有一骨片稱前胸盾)、中胸和後胸,各有胸足1對。胸足也分為基節、轉節(常不易見)、腿節、脛節、跗節和爪節,但比成蟲的粗短,跗節只節。以後的體節為腹部,共節,第三、四、五、六、十節各有腹足對,第十節上的對稱為尾足。

 
 
     
 
 
腹足為了簡化,常以阿拉伯數字來表示,為345610。腹足為幼蟲特有的臨時性器官,到成蟲期消失。腹足粗短,只節.末端呈膜質囊,底面生有鉤狀的刺毛,叫趾鉤。幼蟲依靠這些趾鉤在植物上爬行。弄蝶科的趾鉤排列成圓形.稱環式.其他蝴蝶排成列.稱為中列式。幼蟲的前胸與腹部一至八節上各有氣孔對.氣門也可用作幼蟲分類的特征。
 

 
許多小灰蝶幼蟲體背具蜜腺,蜜腺會分泌蜜露,藉以吸引螞蟻前來吸食而受到螞蟻的保護,此為有趣的「共生」生物現象。

↑top

〈三〉蛹                     
 

蛹為蝴蝶的轉變時期,終齡幼蟲老熟後會停止攝食,並尋找安全隱密地點化蛹,其外表靜止不動,但其內部進行著劇烈的變化,一方面破壞幼蟲的舊器官,另一方面組成成蟲的新器官。

 

蝴蝶化蛹分為兩種型態:

一、帶蛹(縊蛹):利用腹部末端的懸絲器固定蛹體尾端於絲座上,再利用絲線圍著胸部纏上一條絲帶,使身體呈直立狀態。例如鳳蝶科、粉蝶科、灰蝶科、弄蝶科的幼蟲即是以此方式化蛹。

二、吊蛹(懸蛹):利用腹部末端的懸絲器固定蛹體尾端倒掛於絲庭上。例如蛺蝶科幼蟲即以此法化蛹。

 

 

 
化蛹地點在枝幹上、葉片下、土塊下、卷葉中等隱蔽之所。有些蔭蝶則在土壤中,作室化蛹。藉以渡過其一生最危險的時期和不利的季節。蛹的形狀、大小、顏色及刻紋因種類不同而有所差別,有的擬態如葉片、有的如枯枝,有的則像果實等多樣性呈現。也有表面光滑、或有刺棘、或帶金屬光澤等變化多端的形態。

蛹從背面或側面可見頭、復眼、三節胸部,側面或腹面有下唇鬚、三對胸足的一部分、觸角和翅函。腹部有十節,除四至六節可擺動之外.其餘均不能動。在腹部第八或第九節上有個小凹陷,是將來成蟲的生殖孔。凹在第八節上為雌蝶,在第九節上為雄蝶。腹部第十節的凹陷是肛門(雌的另一生殖孔和肛門緊連在一起)

 


臺灣麝香鳳蝶蛹

 


端紅蝶蛹

       
 


切翅單環蝶蛹

     


三尾小灰蝶蛹

 


鸞褐弄蝶蛹

     


黃星鳳蝶蛹

 


端紫斑蝶蛹


紫蛇目蝶蛹

 
 

↑top

〈四〉成蟲
 

蝴蝶在蛹期完成內部改造之後就蛻去蛹殼變為成蟲,這次蛻皮,稱為「羽化」。蝴蝶羽化時,是利用血壓擠破蛹殼胸部的背中線,先伸出頭和前足,然後整個身體隨之而出。剛出來時翅膜柔軟而皺縮,不久體液灌進翅膜,翅膜逐漸展開,變成薄大而上下兩面緊合的翅,氣管形成翅脈,色彩和斑紋同時出現。此時,翅內的液體返回體內。羽化不久,由肛門排出的廢物叫做 「蛹便」。蝴蝶身體頓時變得修長優雅。再過一兩小時,翅膜及鱗片乾燥,蝴蝶即能振翅飛翔。成蟲羽化時間有的在清晨,有的在夜間,夜間羽化者會休息至隔日才開始行動。

 

 

 

 

蝴蝶為晝出性昆蟲,於白天活動,飛行姿態及速度因種類不同而有所差別。有的平直前進、有的上下跳舞、有的曲線前進、也有高空盤旋及作滑翔飛行的。弄蝶、灰蝶及某些鳳蝶飛行速度較快,粉蝶飛行速度中等,蔭蝶類飛行速度較慢。另外,蝴蝶的活動還隨著陽光、環境溫度變化而改變,天氣晴朗時,活動頻繁,而陰天時較不活躍。只有弄蝶例外,也有在傍晚活動的。

 

不少蝴蝶喜群聚,如斑蝶類常以集體形式到南部溫暖的山谷越冬。越冬的遷飛距離有長有短,群聚組成有單純的,也有混雜的,數量有多有少。有些蝶類和候鳥一樣,每年冬天由北往南飛行,夏天則由南往北飛行,飛行中形成盛大集會。如臺灣的紫蝶秘境和美國、墨西哥的大樺斑蝶蝴蝶谷等聚集景象十分壯觀。

 

 
蝴蝶的天敵
 
卵期-赤眼蜂

幼蟲期-鳥、雞、鴨、鵝、步行蟲、土蜂、胡蜂、寄生蜂和蠅、實菌、病毒

蛹期-金小蜂科、姬小蜂科、小繭科

成蟲期-鳥類、蜥蜴、青蛙、蜘蛛、螳螂、蜻蜓、虎頭蜂、老鼠

 

     
 

寄生蜂將輸卵管插入幼蟲體內產下寄生蜂卵,卵孵化後以蝴蝶幼蟲身體組織為食,待終齡幼蟲後自蝴蝶幼蟲身體鑽出化繭。

 

 

 

 

↑top

 (回上頁)